專家表示,夏至后不久,一年中最熱的時候?qū)㈦S即到來,值此時節(jié),公眾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防暑。
專家表示,從夏至日起,我國氣溫開始進入最熱的階段。為了防暑,首先是適當多吃些冷食、涼食、瓜果。其次是夏季蚊蟲多,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,因此,在夏令飲食中要多吃些大蔥、大蒜。再有就是利用各種防暑工具,如陽傘、扇子、涼帽、涼席、清涼油、藿香正氣水等。
清熱利濕多吃“苦”嘗“酸”
夏至節(jié)氣,標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。營養(yǎng)專家提醒說,此時節(jié),公眾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并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,以利清泄暑熱,增進食欲。
專家表示,夏至時節(jié)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很容易發(fā)生嘔吐、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疾病,如果過食油膩食物,會傷害脾胃,影響營養(yǎng)消化吸收,因此,這個時節(jié)宜食綠豆、西瓜、大棗、雞肉、牛肉、鯽魚、豆?jié){、甘蔗、梨等清淡食物。
養(yǎng)生保健莫輕視
伴隨著持續(xù)的高溫,將迎來我國傳統(tǒng)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夏至。專家提示說,夏至后不久,一年中最熱的時候?qū)㈦S即到來,公眾要注意養(yǎng)生保健。
此時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90度。這一天,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白天最長,夜晚最短。所以古時又把這天叫做“日北至”,意思是太陽運動到最北的一日。夏至之后,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進入盛夏,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(guān),氣溫可高達40℃。
“冬病夏治”又到貼敷時
夏至,貼敷正當時,哮喘、過敏性咳嗽、過敏性鼻炎、體虛反復感冒等疾病都可治療。“冬病夏治”是一種特殊療法,是中華中醫(yī)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。它結(jié)合中醫(yī)的針灸療法,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,以鼓舞正氣,增加人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目前,此法已為現(xiàn)代人廣泛應用。
晝長夜短知多少
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。那么,這一天我國不同地區(qū)白晝到底有多長呢?我國天文教育專家、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,21日是一年里太陽在天球上位置最偏北的一天,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,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,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南到北呈遞增趨勢。“這是地球自轉(zhuǎn)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。”
古時夏至放假三天 民間百姓吃“夏至面”
作為重要節(jié)日,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,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,以避夏日酷暑,名曰歇夏。宋代《文昌雜錄》里記載,夏至之日始,百官放假三天。
自古以來,中國民間就有“冬至餃子夏至面”的說法,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(qū)的重要習俗,民間有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的說法。之所以吃面,一是為了取一個好彩頭,另外,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