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食為天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關于美食的俚語,,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: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用醫(yī)生開藥方”。
但這句話乍看之下顯得十分的不合理,因為你只要不傻就知道姜是熱性的,夏天本來就很熱,還要你“吃姜”;冬天要進補,要加油,而蘿卜是泄氣的,卻非讓你“吃蘿卜”。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讓我們接下來一起看看老祖宗這么說的原因。
老祖宗留下一個中華醫(yī)藥-----中醫(yī)學。流傳了數(shù)千年,其中許多經(jīng)典,最著名的就是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和《傷寒論》。我們就去古老醫(yī)書里面來探尋“冬吃蘿卜夏吃姜”有哪些養(yǎng)生智慧吧。
《黃帝內經(jīng)四氣調神大論》,詳細闡述了春夏秋和人體陰陽氣血的變化規(guī)律,他們都是相互對應的。古人說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”,冬天是主“閉藏”的,外界萬物凋零,一切停止生長,人體的氣血也受寒冷刺激而收縮,都藏到身體內部了。過去寒冬人們都烤火,睡熱炕,現(xiàn)在條件變了,多數(shù)都供暖了,有的室內溫度會達20度以上,人是舒服了,但是時間久了會怎么樣呢?我們翻開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“辨脈法第一”,里面說:“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里,胃中煩熱”。十一月就是農(nóng)歷“冬至”的那個月,我們都知道冬至這一天是夜最長晝最短,用古人說說法,冬至是一年當中陰氣最盛的時候,從這一天就入九了。那么身體外面是陰氣盛,那身體里面呢?前面提到了“陽氣在里,胃中煩熱”,這時身體內部反而是陽氣最旺的時候,再加上大家習慣在冬天進補,過多的溫熱補益的食物吃進去,就會導致胃中煩熱,熱大了,就要出問題。怎么辦呢?我們的老祖宗就想起了秋天埋藏的蘿卜,趕緊挖出來,咬上一口,嘎嘣脆,幾塊蘿卜下肚,本來煩悶無比的胃里頓時清爽無比。過不多會兒,噼里啪啦的排幾個屁出來,爽!胃里好受了,痛快了,哦,原來蘿卜還有如此妙用呢。于是就有了“冬吃蘿卜”的佳話。甚至于有人把蘿卜稱為“小人參”,更出現(xiàn)了很多五花八門的諺語,像什么“蘿卜上市、郎中下崗”、“蘿卜進城,醫(yī)生關門”、“吃著蘿卜喝著茶,氣得大夫滿街爬”等等。
為什么吃幾塊蘿卜就能解“胃中煩熱”呢?
中醫(yī)認為蘿卜是涼性的,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里就說蘿卜有“下氣、消谷和中、去邪熱氣”的功效,所以正好解了胃中煩熱。
知道蘿卜是怎么回事了,下面再來看看為什么“夏吃姜”?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說,“夏三月,此為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……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。”原來夏天草木茂盛,萬物生機盎然,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;此時人體順應節(jié)令,跟大自然的步調一致,陽氣由內而外,散發(fā)到體表?!秱摗氛f,“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”。五月就是夏至的那個月,所以古人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“冬至蘿卜夏至姜”。夏至跟冬至正好相反,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時候。因為白晝最長,也就是陽氣最旺,相應便是體內陽氣最弱的時候;再加上夏天天氣炎熱,人們?yōu)樨潧?,會往胃里塞許多的涼東西,比如雪糕、冷飲、冰鎮(zhèn)等寒涼之物,很容易加重“胃中虛冷”,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夏天容易腹瀉、拉肚子。而生姜既可以升陽助陽,又具有溫中祛寒的功效,此時吃姜,正好順應夏季陽氣的升發(fā),符合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所講的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的法則;又可以溫胃散寒,解除胃中虛冷的現(xiàn)象。“冬吃蘿卜”與“夏吃姜”就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對應關系。
所以有醫(yī)書說--------冬不養(yǎng)陽,春病必溫;春不養(yǎng)陽,夏病必暑;夏不養(yǎng)陽,秋病必躁;秋不養(yǎng)陽,冬病必寒。
這是由于冬、夏兩季沒有注意保養(yǎng)自己的真陽元氣,春天主生發(fā),卻由于腎精肝血不足而使得含蓄收引功能虛弱,從而導致虛火上炎或虛陽外泄,釀成瘟病;秋天
主收斂,卻由于肺氣腎精不足而使得收斂統(tǒng)攝功能虛弱,從而導致虛火上灸或虛陽外泄,很容易釀成感冒、發(fā)燒和咳嗽等癥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里說“多食萊菔(蘿卜)動氣,惟生姜能制其毒”??纯?,冬至吃蘿卜吃多了,正好到夏至吃點生姜來解毒,看看,大自然就是這樣神秘的維系了平衡。
所以其實很多老話都是有藏著很深的道理的,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以及研究,而不是一味的迷信或者擯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