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電影所謂的“友情之上”?《友情以上》電影中的潘與琴是高中同學,潘本希望向琴告白,卻害怕自己的告白琴不接受連朋友都沒得做,所以始終無法鼓足勇氣,就這樣十年過去了,琴有了自已的戀人卻也始終與潘保持著男閨蜜的關系,而琴的戀人則是一個身為音樂制作人的高富帥,對男友始終無法放心的琴,不僅偷看男主手機,甚至還不惜跟隨男友的腳步飛去各國跟蹤行蹤,而潘則成為了琴的貼身幫手。
這部電影的討巧之處在于抓住了兩點,一個是邊界模糊的曖昧,暗戀是很多經典愛情電影都慣用的手法,也是一個頗為能打動人心的所在,而另一個則是對潘的塑造,試問哪個女人會不希望能有一個可以無底線慣著自己,能逗自己開心,還能隨時出現在自己身邊,又不需要對他負責的貼心帥哥呢?但在這些迷人眼球的外表下,電影卻選擇性的忽視了這種關系對旁人的傷害,選擇性的忽視了這樣的愛情究竟有多么荒謬。
暗戀雖從來不乏純美,但這種暗戀所建立的基礎是在兩個人都對彼此相愛的基礎之上,而不是琴已經愛上了他人,潘也有了新歡,兩人仍舊保持著這種模凌兩可的關系,他們之間如果是純粹的友誼在療傷的過程中建立了愛情,那么這部電影或許還不乏值得探討的深度,但電影一面直接用“友情之上”否定了男女關系的純粹,一面又讓男女主間糾纏不清,這樣關系的延續(xù)是一個單親家庭的背景所根本無法詭辯的。
作為潘可以堅守愛情,做萬年備胎,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,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是建立在傷害他人基礎之上。而作為琴呢?電影用她始終把這段關系當成友情一帶而過,但潘的所作所為早已是電影“友情之上”的范疇,難道琴就一點無從覺察嗎?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是無底線的索取,琴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已將潘看作了備胎,如此三觀不正的設定,只是在扭曲愛情價值觀的同時,跪舔著討好女性觀眾。
《友情以上》告訴男性作為一個備胎,你需要傾盡所有的去付出,說不定某一天你就被她看上榮幸轉正了,同時也在告訴女性,談朋友你要為自己準備好一個備胎,說不定某一天你就用上了。如此冠以愛情之名的演繹,不經讓人感嘆真是好一出渣男配渣女。